(相关资料图)
福建泉州火了,比几年前更火。
泉州友人告诉我,从年初开始,游客肉眼可见地变多了,西街(城中心街区)“几乎每天都水泄不通”。从没见过哪年春节,本地店铺会忙着在大年初一、初二开业。要知道,以往本地店铺常会歇业到初六、初七。
实际上,从春节到“五一”再到各种小长假,泉州在旅游地排行榜上的热度从未降低。数据显示,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泉州市共接待旅游人数305.85万人次,同比增长95.0%;实现旅游收入21.5亿元,同比增长110.2%。
泉州火起来,并不意外,这首先得益于这座城市多元文明交融的魅力。作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,源于海洋文化的博大包容、不同贸易群体的交流往来,泉州形成了多元兼容、繁荣开放的城市范式。2021年,这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城因申遗成功而出圈——“泉州: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”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22处遗产点成为广大市民游客的“网红”打卡点。
这种城市文明的多元,在漫步泉州古城时尤其切身可感。几年前,我曾在福建工作过一段时间,每有亲朋好友到访,必会带他们去泉州古城走走逛逛,那里随处可见源自不同文明的庙宇、寺院,香烟袅袅,南音悠悠;街角处的传统小吃散发着东南亚风味的香辛料味道;每条古巷都有故事,当地政府在路牌处附上小小的二维码,一扫便知街巷历史……置身泉州古城,如同畅游在一座巨大、天然的古迹博物馆。
泉州火起来,还得益于泉州人敢闯敢干的基因,以及拥抱变化的开放胸襟。作为福建的旅游地,泉州的知名度并不是省内最高的,但其在经济发展上保持着亮眼的成绩——2022年,泉州市GDP达1.21万亿元,在全国万亿城市GDP排行榜上排第19名,其中民营经济占比在全国24个万亿GDP城市中最高。
“泉州人稠山谷瘠,虽欲就耕无地辟。州南有海浩无穷,每岁造舟通异域。”宋代谢履的《泉南歌》描述了泉州人因偏居海边、耕地短缺转而拓展海洋贸易的历史。这份敢于出海的魄力延续至今,与此同时,泉州人务实进取、有“爱拼才会赢”的性格,这些都促使其从改革开放前的省内贫穷落后地区,摇身变成诞生了“晋江经验”的民营经济龙头城市。
当下的泉州,有颗认真“想红”的心;未来的泉州,有着“长红”的抱负。申遗成功为当地文旅产业带来了发展新机遇,如何在坚守和创新中发展,是红起来的泉州接下来要面对的课题。从古城保护提升工程,到“文旅+”专项行动,从对外树立“宋元中国·海丝泉州”城市文化IP,到对内打造精神家园,建立起与乡民、侨民乃至世界的情感联结,吸引更多侨亲泉商回归、投资,在坚守多元开放的基础上,泉州正在不断挖掘新亮点,寻求更广阔的发展路径。
城市的出圈,更离不开生活在城市里的人。一位泉州友人曾告诉我,几年前她参与过几位本地文史爱好者自发组织的志愿讲解活动,讲解者带领人们在古城漫步,边走边讲解街道片区的历史沿革、名人风物。其中有位知名文史爱好者“泉州老李”,踏勘了800多处文保单位,只希望“用普通人的方式挖掘泉州文化的丰厚性”。这样的活动也越来越吸引游客及本地人的参与,让历史在讲述中延续、推广。